close

 

還是愛著當初愛著你的自己、愛著當時我們奮力追逐夢想的身影。

飛往巴黎前,蜜亞跟賽巴都說,「我會一直愛著你。」五年後的結局,是已婚的蜜亞跟賽巴相遇。

最後的對望、微笑頷首,都是愛。都在記憶裡,不曾消逝。

 

蜜亞熱愛戲劇,是個不被賞識的演員,而賽巴則是夢想讓世人重新注意爵士樂的鋼琴手,他們相遇後陷入熱戀。然而他們在事業上遭遇挫折,賽巴也一度為了經濟穩定加入不喜歡的樂團,兩人因此大吵一架,蜜亞最後因為一連串的挫折回鄉,並在之後意外被相中、離開美國拍戲。五年後,蜜亞成為著名電影明星,賽巴如願經營爵士酒吧,電影在兩人的重逢中結束。

 

敬那些做夢的人

電影裡反覆說著蜜亞試鏡、被拒絕甚至不被尊重的過程;賽巴熱愛爵士樂,卻因為不按照餐廳老闆的指示演奏而被開除,他們就是典型懷才不遇的藝術家。經歷一連串的挫折後,蜜亞因為自己創作的戲被知名的選角公司找上,希望她參與一部演員共同創作後拍攝的電影,那是蜜亞事業成功的開始。試鏡時,負責人要蜜亞說一個故事,任何故事都可以。蜜亞於是說了當演員的姑姑曾經光著腳跳入塞納河,因此感冒了,卻說自己仍會這麼做,蜜亞唱著歌,歌詞裡說,「敬那些做夢的人/哪怕他們有點傻」為了夢想,誰不癡狂呢,也許挫折很多,但如果值得,就繼續堅持。

 

你只是喜歡看我潦倒,來滿足優越感吧?

當賽巴加入有穩定收入的樂團後,蜜亞問,你真的喜歡樂團嗎?賽巴不正面回答,他們大吵一架,賽巴說,「你只是喜歡看我潦倒的樣子,來滿足你的優越感吧?」這是兩個有著耀眼夢想的人在一起後,浪漫之外最現實的狀況。追夢不順遂的時候,或者因為現實稍稍妥協,就開始懷疑自己,懷疑夢想是不是白日夢,懷疑自己的價值。另一個安穩向前的人,一方面喜悅、繼續堅定的相信夢想,另一方面也擔心的看著對方,深怕對方失去初衷。於是衝突發生了,因為在樂團裡無法自我實現,自卑讓賽巴忍不住跟蜜亞比較、說出傷人的話。而蜜亞覺得自己在替賽巴著想,不知道賽巴的犧牲是為了兩個人的生活。

 

這是麵包與愛情的選擇題?

依照劇情,因為蜜亞飛去巴黎拍戲、追夢,兩人才分開,五年後重逢時,蜜亞已經結婚。他們在賽巴的酒吧裡相遇,塞巴彈著他們共同的曲子,畫面倒轉,回到如果他們從未分開,可能會有的人生。覺得這個跟植劇場《荼蘼》裡plan A 跟plan B人生的概念很像,不過可以討論的細節少很多。如果蜜亞為了跟賽巴共同生活,理想沒有實現,甚至之後的人生充滿懊悔,那她跟賽巴的生活會幸福嗎?所以他們的分手,真的是失去嗎? 他們只是選擇了各自想要的方式,繼續自己的人生。如果那是他們當下最想走的路,分手就不是犧牲。

 

關於電影的呈現方式。
可能因為偏好劇情片,所以覺得歌舞太多,多到讓整部電影有點冗長,人物內心的糾葛沒辦法傳達得很細膩。電影中段之前華麗得有點空泛,即使有些歌跟畫面很精彩,也覺得如果歌舞的比例降低會更吸引我。中段之後出現兩人面對愛情跟事業的衝突,歌舞的元素也偏向歌詞明確的歌曲,讓前面看得有點疲憊的我,打起精神。而結尾跟開頭的前後呼應很成功,蜜亞成名後買咖啡的情景讓人會心一笑,蜜亞跟賽巴在酒吧忽然接吻的安排很驚艷。

 

電影裡很喜歡的一幕是蜜亞跟塞巴第一次一起去酒吧後,各自走往不同方向。在剛好錯開的時間,他們回頭看了對方一眼。算是劇情裡難得細膩的部分,沒有台詞但明顯地表現出他們對彼此的好感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