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文學使人重構價值,藝術使人了解自由,數學使人回歸根本。

 

[第一篇之四~六/大意]

之四

知識份子與庶民階級的差別是什麼?校園民歌的內容常常飄忽在現實之上,跟基層民眾創作出的辛酸內容不同。作者提出:差異背後的主因是什麼?

 

之五

為什麼要上學?只為了文憑嗎?為什麼在學校學習到最後,反而將我們與真實世界隔開?那是因為套裝知識必須放到人類發展的脈絡中才有意義,而學習的目的是「打開經驗世界  發展抽象能力」以便與世界真正連結。

 

之六

文學中的抽象形式,是用「虛構」呈現真實的人性、探討人性中的普遍素質。人們透過抽象爬梳各種經驗、現象,找出普遍性後與世界真正連結。

 

「人性」是我們共通的感受。

以上都是作者的觀點,不一定要全盤接受。這大概也是讀書會有趣的地方吧,可以聽聽不同人的看法或質疑,在討論裡建構自己想要相信的價值。校園民歌創作的內容就是當代學生的共同記憶,能打動那個時代的學生,不一定需要得到所有人的共鳴。不過如果要找出能打動所有人的元素,那就是「人性」,像是性別議題幾乎人人有感,因為「性」是所有人的內在趨力。

 

抽象是用「虛構」呈現真實的人性、探討人性中的普遍素質。

虛構呈現真實的人性,完全說明了我為什麼前陣子開始非常喜歡類似《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》這類的電影。《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》、《無人出席的告別式》裡面都有非常多荒謬的劇情,但在看的時候,覺得這些東西把很多社會現況或是人心的狀態,表達得更淋漓盡致,這就是抽象能力的厲害之處吧。把想像力,帶回有血有肉的人性,充分表達藝術作品的價值。

 

需要更寬廣的生命經驗,才能理解別人。

前幾天參加「職人」雜誌的沙龍,「舖面」國手昱翔來跟我們分享他的專長。簡單來說,舖面是貼磁磚,但這門技術一點都不簡單,尤其是成為選手後的各種訓練,都是對體力跟技能的考驗。精準製圖後,牆面上的每片磁磚、每個細節都用玻璃割刀整齊切割,再仔細貼上去,每片磁磚的間距要完全相同,甚至能做出立體作品。要不是沙龍,我真的不知道舖面是什麼,而技職教育也離我的同溫層很遠很遠。「職人」想做的,就是為技職教育學生說故事,也連結高中體系與技職生。聽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故事,開始理解職人為什麼堅持,才稍稍認識昱翔、認識舖面,好似多了些觸角跟看待事情的角度。

 

讀師大很厲害?

為什麼大學生好像會被捧得很高,或是從小「會讀書」變成一件常被稱讚的事?但面對這些稱讚,我會感到心虛。讀了很多書,好像沒有實際做過什麼。反而是許多人,沒有亮麗的文憑,卻擁有許多能技能,反觀大學生出社會後,所學無法跟職場接軌。那是因為我們失去驗證知識的過程,只記得結果,但書本上的內容,應該是經過實踐、發現問題後修正,最後才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。

 

後記/最近的思考衝擊

把很愛的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拿出來看第二次,嚴重衝擊到最近讀書會讀到的東西。傷心咖啡店講自由,想要掙脫社會的束縛,做自己想做的事。但學校在窗外不斷強調跟社會的連結,說明付出才能實現自我價值,兩本很喜歡的書跟兩個很衝突的觀點,讓腦袋很打結啊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