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「看到了這片空曠寬裕,勾起了人心底最原始的記憶,在一片可以伸展野性的土地上,不必被侵犯,不勞去爭奪,所以非常安詳,停止了生活,開始了存在。」

 

[第二篇/大意]

之一

基於人存在的基本條件:維生、創造、互動,作者認為,維生不必教(如果一個人能跟世界密集互動、連結,並且善於思辨、與周遭事物相處,那麼維生不成問題)、創造不能教,那麼學校教育要教的是「互動」,讓孩子得到與世界連結的能力。而學習知識,對作者而言是「發生知識」, 用自身經驗去應證知識,且應證的同時保有批判思考的能力,在遇到經驗衝突時,進行雙向的修正。

 

之二

抽象能力是文明的特徵,它能幫助我們在經歷特殊事件後,看見更深的層面,理解世界的普遍性。

 

之三

相較其他動物,人類獨有抽象能力,而語言能力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呈現,也是幼兒最早接觸的抽象訓練。作者進一步假設,那些被稱為「聰明」的人,實際上就是擁有良好抽象能力的人。經驗學習與抽象能力的培養需要並行,如果只限於經驗知識而無抽象能力,就無法培養更遼闊的視野,尋求世界的普遍性。

 

想像力去哪了?

小孩從出生開始學習語言,擁有初步的抽象能力,同時想像力豐沛,但為什麼長大、開始上學之後,就漸漸失去想像力?因為學校的學習過程,少了小時候「錯中學」的過程,只得到結果。小時候我們會錯誤使用一些詞彙或語法,被大人笑或糾正之後,慢慢了解語言的規則,但是在學校教育的時間壓力下,我們沒有容許犯錯的環境,也因為在短時間內必須達到分配資源的客觀標準,花費很多精力應付考試。因此我們缺乏「過程」的學習,成為扼殺想像力的原因之一。

 

文學裡的抽象迷人

「看到了這片空曠寬裕,勾起了人心底最原始的記憶,在一片可以伸展野性的土地上,不必被侵犯,不勞去爭奪,所以非常安詳,停止了生活,開始了存在。」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

喜歡讀文學,尤其是讀到一些字句可以精準的描述或解釋心理的感受,就會非常著迷。很喜歡看海,或是走到一片廣闊的草原,會有一種身心舒展的暢快,但我不知道要怎麼具體形容或解釋這個感覺,直到讀到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。這就是抽象能力其中一個迷人之處吧,能洞悉人心底深處的情緒,加上社會學觀點的觀察,最後凝鍊成美好動人的文字,喚醒讀者的生命經驗,文字因此產生力量。

 

 

(想念的澎湖海景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